周末加班好累,今天上班感覺自己快要元神出竅立地飛升 發個廢文閒聊一下,和各位道友沾沾因果(? 但被打落社畜道之後有點久沒接觸了,記憶出錯請不吝指正 首先咧,刺刀自出現的時候,使命就是讓士兵手上的鐵棍變成冷兵器 在前裝槍時代,一開始的時候比較粗暴,一但需要肉搏了 土炮的短刃啊、匕首啊,只要塞得進槍管士兵就給他尬進去, 直接當成長槍就衝上去督人了 缺點就是,上次有個人這樣做了之後 就少了個槍口可以噴人,很不方便 所以後來才出現了刺刀座的方式,讓刺刀不要佔用槍口 刺刀的職能在戰場初登場的時候,注重的就是"刺"的能力 或者說讓步兵擁有類似長槍兵的冷兵器作戰能力 所以雖然外型逐漸從刺擊為主的"刺型(spike)" 演變出成像短劍的"劍刃型(sword)",但都是穿刺傷害 比較直觀的像是Mel Gibson的電影The Patriot 最後的處決動畫可以看到,套筒型的刺刀雖然已具有"劍刃"的外觀 但最順手的使用方式仍然是直直地給他送進去,而不是橫切割喉 "長槍的替代"這個概念我覺得大概是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二次大戰後才逐漸沒落 這段期間的步槍,配件的刺刀都走一個又直又長style 上刺刀槍刀一體的時候,各國根本都在比總長的 很有長矛方陣對決時,長度決定優勢的既視感 像法國的勒貝爾1886,有個靠杯長根本西洋劍的隨槍刺刀 我記得應該有50公分的刺型刺刀 刺刀到世界大戰時期,幾乎都是劍刃型的外觀了 仍然是直刀身,而非如騎兵軍刀有圓弧度的彎刀 這時候的劍刃型刺刀比較像是步槍配件+隨身短兵/切割工具的概念 但刺型刺刀也沒有退出主流,注重緊緻的步槍設計裡 刺型刺刀都是優先選擇,細長型的體積容易收納 設計師會讓刺型刺刀可以在槍口下方直接摺疊收起 二戰期間德國傘兵的FG-42、戰爭末期開發出來的蘇聯SKS都是這樣的設計語言 蘇聯SKS的折疊槍刺,就可以和這串討論扯上關係啦 因為中國接受蘇聯援助,也引進了蘇聯的兵器生產然後自行逆向 1956年定型的56式半自動、自動步槍(也就是仿SKS、AK-47) 都延續了收折槍刺的設計,並且一直到63式(全自動SKS)定型 還有後續56式重出江湖...槍刺就一直在人民解放軍服役 一直到1981年的81式定型後,才改成拆卸的劍刃型刺刀 因為解放軍的龐大數量,這些步槍大量列裝 考量到70年代中蘇交惡時還一度擴編到500還是600萬人 那怕81式、95式開始使用拆卸型刺刀,56式仍然大量在後備民兵部隊 相當程度上,軍刺在中國,可以說如同.45 M1911在美國 都有其象徵或代表性意義 至於為何中國要一直使用軍刺設計, 我覺得有幾個角度可以討論 (但來源我想不起來了,只能當作嘴砲 一個是,近代中國匱乏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能力限制 三稜軍刺不必像刀一樣,要使用有韌性的材料避免刀身、刃損壞 一根鐵條三邊開溝強化結構,頂端磨尖開刃熱處理就搞定,適合大量生產 80年代後中國生產與技術能力提升後,也轉往多用途刺刀的方向了 第二個是,一樣是產能資源限制,彈藥不足肉身補 所以類似日本的白刃戰思想,應該算是東亞國家陸軍的通病? 但這部分我覺得算是日本自日俄戰爭後對東亞影響力的遺緒 現代刺刀不再側重跟人家比長的職能 除了是給士兵最低限度的武裝外,更多的是作為戰地萬用工具 60年代開始其實就已經是我們比較熟知的現代刺刀 應該是19世紀就出現過的刀背鋸齒設計外 另個明顯的特徵是刀身前方有個孔洞,可以套上刀鞘變成剪鐵絲網的線鋸 普遍應該都在20公分內了 但近戰神器應該還是首推工兵鏟 可以估狗一下野外求生的多用途鏟 工兵鏟都然不會那麼精緻但該有的功能都有 本身重量與重心能當斧頭,可以剁人, 側邊有些會有鋸齒當鋸子用,可以剁人 通常為方便攜帶會做成短柄 方便持拿狹小空間不受限,攻擊速度高 順手一掏直接尻過去,有中有傷害 聞西的要你命三千應該要長成這樣吧 閒聊大概是這樣啦 摸了快兩小時的魚,主管剛剛call下午開會 要去準備渡劫了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org.tw), 來自: 140.120.150.9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org.tw/CFantasy/M.1683517581.A.584
duck0026 : 準備飛升 05/08 12:32
w3160828 : 工兵鏟主要是沒有影視推廣,知名度加成沒有物理學 05/08 12:44
w3160828 : 聖劍高 05/08 12:44
biglafu : https://reurl.cc/ZXKaO3 05/08 13:29
palewalker : 祝道友順利度劫 05/08 16:08
ludi: 現在包養網都這麼直接嗎 05/08 16:08
faniour : 為什麼一直想到克里格死亡軍團… 05/08 17:24
kevin870325 : 長知識了 05/13 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