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tcha (小抹茶)》之銘言: : 老公都很樂意揹&抱小孩 : 但我們都希望外出時還是能牽著讓他自己走走 : 不要剝奪他外出活動的樂趣 : 可是如果要讓他走走就等於大人會超級累 : 不想一直陷入「全身痠痛就容易沒耐心」的惡性循環 : 想問問看各路厲害的爸媽 : 是不是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件事 : 我知道男寶本來就不好帶 : 所以只有卑微的希望他能夠稍微好走路一點 : 還是說這個只能等他長大才能改善? : 目前能改善的部分就是請大人無限忍耐QQ? : 先謝謝各位看完冗長的文了QQ 媽媽辛苦了,看完你的文章有點心疼你, 其實幾天前就想回文,但實在太忙抽不出時間, 希望現在回,你還有機會看見。 心疼是因為如此尊重又接納孩子、想盡辦法想滿足孩子探索需求的你, 似乎沒有同等尊重與接納自己的需要, 尤其看到你最後提問的「還是目前能改善的部分就是請大人無限忍耐?」這句, 完全能感受到你的無奈與心累。 可即便是這麼累的情況下,你依然沒有放棄, 還是想找到方法滿足孩子,可以先肯定跟接納這樣不容易的自己嗎? 假如今天你的孩子長大了,看得懂文字,他看到你的這篇文章, 看到媽媽為了他,嘗試過許多方法, 即便身體不適,仍不放棄努力地想辦法, 你覺得他會想跟你說什麼呢? 他會說:「媽媽,你的健康快樂也是重要的, 謝謝你為我付出的一切,但希望你也能優先照顧自己。」 還是他會說:「媽媽,請你無限忍耐並包容我所有的探索慾望, 耐心等待我長大。」 我想,要是去問天底下所有的孩子,沒有一個孩子會希望媽媽這樣犧牲, 但為什麼已經盡力替孩子撐出這麼大片自由探索的天空的你, 還會這樣苛責跟要求自己呢? 如果你願意這樣善待你的孩子, 你是否也願意同樣善待已經累到筋疲力盡的自己? 我家老二小時候也是堅持度很高的孩子, 當他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哭鬧是半小時起跳的。 原則上,面對這樣的孩子請記得一個原則, 他堅持你就要比他更堅持,他盧你要比他更盧(?), 請設下界線後,溫和堅定的執行。 先前我有在版上發過一篇,是回其他媽媽的文章, 標題是「讓自己冷靜的方法」, 裡面有比較詳細的操作方式, 如果媽媽有需要可以參考怎麼溫和堅定執行, 讓他體驗到自然的行為後果。 拿你的例子來說, 可能出門前需要先跟他約定可以探索的時間, 當他到約定時間還堅持不走, 導致你最後得抱他而全身痠痛, 自然後果就是你需要休息, 無法再陪伴他出門, 這是需要事先讓他明白且溝通的。 另外看文章不清楚你是否有對孩子表達過你的需要, 比如說;「媽媽很願意陪你探索,但每次到約定時間你不離開, 媽媽因為抱你而身體痛痛, 我們就需要在家裡休息幾天不能出門喔!」 我是隨便舉例,你可以調整成適合你的語言, 表達你的需要是讓孩子也可以知道, 媽媽只是一般人,無法無限上綱的滿足他的需求。 畢竟親子關係中是包含媽媽和孩子的, 媽媽的聲音跟需求當然也很重要,值得被看見跟重視, 孩子也需要從媽媽無法滿足他全部的需要中, 去學著調整情緒並配合他人。 如果無限上綱的配合下去,就很容易出現你文中說的情形, 你的身體(痠痛)及情緒(不耐煩)皆在發出提醒, 希望你重視並回頭照顧自己。 如果不喜歡目前跟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否能發展其他方式呢? 比方說,不是拔河,而是共好, 好好表達讓孩子也能理解你的需求, 取得兩個人都能接受的方案。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有這些練習,雖然不容易, 但一連串磨合的過程現在回頭看都很值得, 孩子會越來越清楚我們的界線, 以及我們喜歡用什麼樣的方式被尊重與對待。 但我想教養最難的部分,可能不是該怎麼做, 畢竟坊間現在資訊這麼多,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一堆怎麼教小孩的方法。 難是難在,我們是否可以接納自己當媽媽的有限性, 是否接納自己常常學習並嘗試許多方法之後,還是不知道怎麼辦。 過去的我在學習敘事與參加團體前, 面對教養困難常常需要處理兩層情緒, 第一層是因為事件引發的, 拿你的例子來說就是因為身體痠痛所造成的不耐煩, 而往往更麻煩的是第二層情緒。 第二層情緒是指,對孩子不耐煩後所衍伸出來的自責與愧疚, 還有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 怎麼還是做不好的挫折加無力感。 當時的我,會花很多時間卡在第二層情緒, 導致我根本無力思考下次面對同樣的情境, 我能有什麼其他選擇。 關鍵在我根本不接納我自己, 我無法如實接納自己的有限性、自己的不夠好, 我在追逐那些外界主流的好媽媽標準中 (比如媽媽應該要溫柔、對孩子有耐心等), 漸漸迷失方向。 在團體持續浸泡兩年半後,我依然不夠好, 面對孩子還是常常有情緒, 但不同的是,現在的我不再進入第二層情緒中走不出來, 而是可以迅速整理好因事件引發的第一層情緒後, 下個問句接著再問自己: 「如果目前這個互動方式不是我喜歡的, 那下次我可以做些什麼,來往自己更喜歡的方向移動呢?」 省下許多自責與內耗的時間後我才明白, 接納是為了把力氣花在帶自己跟孩子往更喜歡的方向靠近。 前陣子我剛好訪談了許多看我文章, 或是看見我的改變而一起來團體共學的夥伴們, 很多人也跟我一樣,一來就待至少半年一年, 並覺得對他們的幫助很大。 當我好奇地詢問他們,這樣的學習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 畢竟課程很多,是什麼讓我們都願意留在這裡? 他們的答案跟我個人持續待在團體的理由雷同, 團體提供了外面世界得不到的溫暖接納, 而這樣的氛圍, 有助於我們實際體驗到什麼叫做「接納自己」, 而且是體感上的經驗, 並非只是大腦知識上的理解, 這兩者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看很多教養書籍, 或即便聽很多教養專家的演講或直播, 卻依然做不到接納孩子。 畢竟人給不出自己沒有的東西, 當無法好好接納自己, 自然給不出孩子這樣的接納與愛。 好在大腦的神經元是有可塑性的, 透過一次次實際在團體中體驗到「接納自己」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就會學到新的模式與選擇,不再只是被慣性帶著走。 我一直都是熱愛學習的媽媽, 曾經去精舍學過靜坐靜心一年半, 也接觸過現在很紅的薩提爾兩年多, 參加過非常多不同的工作坊與團體, 最後選擇停留在這裡,並發文分享自身經驗, 是因為敘事帶給我的改變與成長是最多也最大的。 我不但從憂鬱移動到現在的幸福, 也辭掉原本公職的工作,找到更適合我的天空。 這兩年多來的每堂課,我都是自費上的, 因為看見自己跟夥伴們的變化,所以出自真心分享, 不過我同時也清楚,適合我的方式不見得適合所有人。 因此我一直強調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安頓自己就好。 我僅用自身經驗分享我最有感覺的, 提供一個管道與資源給有需要的人,如此而已。 回到你身上,如果你覺得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需要被尊重, 那媽媽你也是喔! 你願意接納自己也是獨立的個體, 所有需求都是重要也應該被尊重的嗎? 又或是你願意試著接納自己就算沒做好, 依舊是有價值也值得被愛的。 當可以這樣接納自己時,也會比較有力量, 知道下一步該往哪邊移動。 最後我文章中的同理與問話方式(例如開頭的前兩段), 幾乎都是敘事的問句, 這樣的自我對話,可以讓人珍惜自己並看見自身的力量。 而當人恢復力量後, 再回過頭來面對原本的困境, 往往會長出不同的視野與智慧來因應問題。 如果你也覺得適合你、貼近你的脈絡或價值觀, 想對敘事或團體有更多了解,或是有其他教養或情緒問題, 都歡迎再站內信給我互相討論。 只不過我現在工作變得很忙,需要耐心等待我一段時間唷! 願你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好好接納並安頓好筋疲力盡的自己,祝福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org.tw), 來自: 1.165.36.2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ptt.org.tw/BabyMother/M.1695539932.A.DAF
jilllue0907 : 推~可以肯定自己是夠好的媽媽真的很重要! 09/24 20:03
dariahaha : 溫暖推 09/25 00:06
wksie : 看第一段就泛淚了,相信這位媽媽也能有感被接住 09/25 13:19